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高校帮困助学多维网络的构建

时间:2014-09-25 19:50:16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超过2 300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伴随其中的种种原因造成的高校贫困生群体也迅速扩大,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

  摘 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超过2 300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伴随其中的种种原因造成的高校贫困生群体也迅速扩大,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高校 帮困助学 多维网络构建

  从我国高校帮困助学的现状来看,目前我们对困难学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停留在经济困难的层面,救助手段和帮困体系也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因而重新认识贫困生问题并探索新的帮困助学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重识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

  在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超过2 300万人的同时,高校贫困学生群体也迅速扩大,目前在校生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5%,特困生比例接近10%。调查显示,这些学生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差,难以支付学生的必需费用,这是造成学生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劳动力,经济来源少或无经济来源;农村多子女家庭;天灾人祸等原因,家庭负债累累,生活费用无来源;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残疾人家庭,基本上无经济来源等等。分析发现,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还伴随着一些问题,并日益突出。

  1.1 心理困难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8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存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压力。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贫困生除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外,还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当前大学生渴望人际交流、追求友谊、尝试爱情,希望过丰富多彩的生活,然而经济上的拮据、生活上的困难,以及个人能力、口才、社交能力、见识等都自愧不如,也没有什么特长,与他人相比,他们内心深处非常敏感, 自尊心非常脆弱,因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觉得低人一等,遇见事情躲避,怕引人注目,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表现为自卑、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极依赖、沉默寡言、抑郁孤僻,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

  1.2 行为困难

  所谓行为困难是指包含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除了课堂学习外,从小没机会接受各类素质培训,导致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行为能力相对较差。进入大学校园后,经济困难学生虽有强烈的融入群体的愿望,他们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时间、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得原本较差的行为能力更缺乏锻炼;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落后地区,文化基础、家庭环境、学习条件等相对来说较差,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许多大学生在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语音室、电子计算机,容易导致学习困难。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出类拔萃的很少,大多数综合行为能力在中等偏下水平。

  1.3 心理、行为双双困难

  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贫困生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力图使综合素质摆脱现状,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更是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有心无力。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行为困难学生难有优势,高中时的自信慢慢消失,自卑等心理问题则随之而来,日积月累,造成心理困难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心理困难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心理上自卑、情绪上低落,从而大大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等行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结果就是心理困难和行为困难共同作用,产成恶性循环,不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 现行帮困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以经济资助的简单方式为主,帮困助学与育人结合不够

  现在的帮困助学体系以“贷、奖、补、勤、助”为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以缓解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为主。这种“授之以鱼”的简单帮扶方式,缺少帮困与育人的结合,虽然使得困难学生略解燃眉之急,但他们心理困难、行为困难的局面却没有改变,依然很难适应将来激烈的职场竞争,所以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摘掉“困难学生”的帽子。

  2.2 较少注意困难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激发学生自强自立的潜能

  帮困的通常做法是教师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将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机会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不是由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自主选择某项帮困助学措施,并结合学校总体状况制定自己的帮困助学计划。这种模式,淡化了学生本人的主体意识。结果是:一方面,随着助学金的金额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助学金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奖助学金以及学费减免等形式的帮困助学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相分离,反而变相助长了“助烟、助酒、助玩、助乐”。

  2.3 帮困助学工作的前瞻性不够,未能及时阻止心理困难、行为困难恶化

  对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普查和救助措施不力,对经济困难学生伴有的心理困难和行为困难认识不够、估计不足,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困难信息档案,缺乏及时的个性化辅导,直至表现得极为严重时,才开始相关手段和方式的介入,已经错失了最佳教育时机,使得原本可以挽救的学生出现退学、就业困难、甚至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3 实现三个结合,积极构建帮困助学的多维网络

  3.1 将物质资助和精神扶贫相结合,激发困难学生内在的成才愿望和潜能

  “扶贫先扶志”,经济资助不能代替精神扶贫,经济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而精神扶贫才具有长远的效果。高校的助学帮困工作要改变思路,变单向的经济脱贫为经济、精神双脱贫。为此,必须坚持采取多方面的精神扶贫教育。一是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贫困生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必然举措,贫困生的产生并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二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去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塑造其健康的品格;三是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使贫困生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形成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学风,培养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四是要进行挫折教育,使贫困生正确认识眼前的挫折,使他们更理智、更现实,尽量挖掘其个人的潜力,更快成熟起来;五是进行自立自强教育,使困难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要充分采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助困氛围,凡是不尊重贫困生及其劳动的行为,应给予严肃处理。

  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贷、奖、补、勤、助),使高校的资助工作既要达到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更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无偿变为有偿。勤工助学,可以使贫困生将其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培养自立、自强意识;可以使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使他们增添一份责任感,理解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宝贵的大学生活;可以使他们明白不能无偿地获取他人或社会的资助,而应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有利于培养其诚实守信的品德。

  3.2 将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重塑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济资助和精神扶贫,从根本上暂时缓解了他们的困难处境,但长期的经济困难和继发的心理困难所导致的困难学生较低的行为能力水平,却很难通过简单的经济援助和心理疏导得以重建。高校要切实提高帮困助学的实效,还应立足长远、标本兼治,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做到全方位塑造和提高困难学生的行为能力水平。同时,行为能力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心理困难的彻底疏导和根治,从而为将来通过自我努力解决经济困难打好基础并提供保证。

  首先,针对困难学生群体,开设专门的技能强化培训课程。如开设外语、计算机培训提高课程解决基础较差的问题;开设演讲培训课提高表达能力;开设音乐鉴赏课提高艺术修养;开设职业发展培训课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和应聘技能等。

  其次,成立帮困助学社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困难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一技之长,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三,开展由内而外的交友活动,努力为贫困生创造交友的条件,使那些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在贫困生群体内进行心灵交流,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篱笆,然后再由内而外地扩大交友范围,积极地接受并给予别人爱和友谊,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沟通交流水平。

  3.3 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实现帮困助学的全覆盖

  作为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困难学生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又有其个性的一面。要提高帮困助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科学地把握其共性与个性,掌握从一般到个别和从个别到一般的教育工作规律,才能切实做好困难学生的思想疏导和行为能力塑造工作。因此,要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了解和把握所有困难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精神、心理和行为能力问题,并依据每个同学的个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首先,建立一支帮困信息员队伍,全面、真实地掌握困难学生的情况。当前一般的高校往往是一个辅导员要面对200~500 名学生,实在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一般同学组成。信息员生活在学生当中,对自己班上每个同学的生活状况清清楚楚,由他们来配合辅导员开展贫困生状况的摸查工作是比较理想的。

  其次,建立困难学生档案,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建立困难学生档案是开展资助工作的依据。学生一入学,就要统计详细的个人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同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困难学生心理档案。以上资料应实行动态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功能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困难数据,包括学习情况、行为能力水平等,为帮困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ylw/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