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教师论文发表谈谈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

时间:2014-09-25 19:50:20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着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就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着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就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一般认为,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美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由于人们生理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和感受结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文章发表在《美术教育研究》上,是教师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看懂,并能够感受它们。可以这么说,看懂了美术语言,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而不能看懂美术语言,想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就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样,总是先看懂才会讲,才能拿它来交流。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画了不少画,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就如同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小说家为目标一样,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但无论如何,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因此,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更不是客观描述,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现。

  美术的核心是情,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在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求我们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这里笔者不必重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故事,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主体,美术教育离不开主体故事。在引导学生欣赏《雅典学院》作品时,笔者也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那样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

  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那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领略美术语言的绰约多姿,就是很自然的要求了。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美术教学的情况,把美术语言适当外延,沟通姊妹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术语言不但内涵更丰富,而且也是教育成功内在的保证。美术评论家们说,诗是流动的音乐,绘画是凝固的诗,舞蹈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非都是说明艺术语言之间的互通有无。中国文人崇尚琴棋书画皆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一首诗画成一幅画,可以把一幅画谱成一首乐曲,可以把一首乐曲编成一个舞蹈;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根据同一题材又会创作出不同的诗画乐舞。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和个性的统一,也是艺术形象最迷人的地方。笔者在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美术教学问题的时候曾谈到,同样是在“竹子”的命题下,郑板桥和金农的风格是那样的悬殊,可又是那样的迷人,都成为典范佳作。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题材可以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可以领略到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他们能不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吗?

  教师论文发表须知:《美术教育研究》创刊于2010年,由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美术教育研究》。是一本集美术、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月刊。该刊以文化交流、美术教育、学术研究为主旨,倡导科学、自然、人文相结合。本刊的创办为美术、教育、研究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ylw/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