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教改论文发表职业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14-09-25 19:50:35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即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对该模式的优越性加以阐述,同时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制定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类院校的大力开展。文章发表在《课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即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对该模式的优越性加以阐述,同时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制定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类院校的大力开展。文章发表在《课程教育研究》上,是教改论文发表范文,供教师职称评审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引言

  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要求学生要专心于学习,学有所成后再论职业,这样一来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也就出现了偏差,对社会上的各行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就中职类院校“建筑工程施工”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来说,更是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职业”对他们来说,还是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并且,目前很多就业指导课开的很少,虽然学校会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不实用”、“信息量小”、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理论基础、就事论事,或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就对该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这些弊端,导致作为学生自身只有迷茫、困惑、彷徨。同时学生对自我认知程度及个性气质了解不深刻,导致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当前情况,笔者认为若能很好的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运用至中职院校中,例如,从企业引入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进驻学校,将会改善专职教师经验不足的现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将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相关专业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重点就如何在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很好的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进行阐述与研究。

  2.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优越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许上大学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之一,但并非唯一之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富有个性,有独特见解和思想的人。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力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真正的人才标准应该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综合”。中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既是向社会输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很强实践经验的高级“蓝领工人“。因此,我国中职类院校对学生的教学理念与一般院校不同,旨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例如:就该专业“建筑构造”课程分析,本门课知识点相当多,并且有时由于一些知识点之间并无太大联系,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曾多年教授这门课程,就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他们一是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一是该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社会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成人水平。许多课堂时间,若一味的对学生传授新知,可能不能完全接受。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凭空讲解,效果更是不佳。若学生进入实训工厂或工地,通过教师或引企入校高级技工现场讲解,学生能够迅速将某一建筑构件相关的文字、实物、框架、结构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正在进行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题研究,在所教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中作了一次对此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内容大致从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学生心理,以及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理解等方面展开。通过调查学生的情况,笔者总结分析,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利益。现列举如下:

  (1)能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院校中的开展,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将学生引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通过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后,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而且,选择此种教育模式的学校在就业教学率上也显著提高,其结果远高于未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的学校。

  因此,通过在中职类院校中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必然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3.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据笔者统计,目前,在中职院校主要开展有以下几种形式:将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哪种形式,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即半工半读形式。此处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只有这种方式,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笔者通过近年来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当前社会变化新形势,经济不景气,就业难等等问题,就个人学习与理解,拟定出一些措施。其中,笔者也学习、借鉴了各兄弟院校运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走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禁锢,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及时向学院领导汇报,通过领导的号召,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并为此出谋划策。

  目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还有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为学生安排工作有一定困难;要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学生工作要取得报酬更是难上加难。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大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任务而非企业的任务,且从企业赢利角度考虑,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是显而易见的。针对该现象,笔者通过研究,并走访了学生,拟定出以下几种解决措施,现列举如下:

  一是积极主动走出去。定期选派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企业的文化理念,学习企业宝贵的技术。教育教学部门通过研究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对其职业素质做强化训练,以方便企业提供平台时,学校抓住机会,向企业及时输送合格的实习学生。

  笔者所在学校,对该项措施是这样进行的。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每年由相关领导,如教务科主任或教研室主任组织,通过寻找合适的企业单位,与其协商,将本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输送至该企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年的挂职锻炼。该教师在企业实习期间,工作任务为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企业的理念精神,通过在企业的学习,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以促进今后在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工作方面的授课技术。挂职锻炼结束之后,回校任职,写出在此期间的学习心得收获,为教育教学部门提供资料,在制定学生教学计划上加以改进,作出更适合学生在校学习的方案。

  对于建筑施工专业,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部分专职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实践经验匮乏,一些知识点不能巧妙的传授给学生。通过该项举措,在笔者所在学校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如建筑施工专业的一些课程《建筑构造》、《钢筋翻样》、《施工组织》、《工程计量计价》等,教师在积极主动走出去之后,不再“闭门造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是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是诚心诚意请进来。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最为密切。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建设需要请企业参与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 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书面意见和想法。

  (3) 成立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会。

  笔者所在学校是这样做的。建筑施工专业相关教研室领导积极联系优秀企业总经理,为其提供会议室,专为学生进行了一次座谈会。此座谈会,不仅是该企业领导介绍企业文化理念,介绍该专业在企业中涉及的具体项目,还为学生在当前形势下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以及不解之处作了答疑。通过该座谈会,效果甚好,学生在之后更加明确了自己学习本专业的目的以及今后个人的发展方向,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对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4) 注重信息反馈。笔者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出只有不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当前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对学生以及对整个校园文化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目的。

  笔者所在学校与外省某核电站建设单位签定了长期的用工协议。每年5月,学校向该企业输送一批本校学生,这些学生为中职类院校建筑施工专业三年制中专二年级学生,在企业单位完成第三年的企业实训课程。这样的机会是比较难得的,但是第一批的学生去后情绪比较低落。后经学校老师的跟踪调查,原因是该核电站建设单位远离市区,工地条件艰苦,加之学生年龄普遍较小,适应能力不如成人。学校与企业通过协商,想出一些改善学生情绪的办法,例如在学生群体中定期举行一些体育赛事,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或为学生组织家人见面的机会,通过家长的教导力量使学生懂得此次实训经历的宝贵,从心理上得到成熟与成长。

  三是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实际工作的进度。

  针对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做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在不影响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五天工作制改为六天工作制,即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六天,实际教学课时量不变,这样,学生可以提前放假,通过延长的假期可以有较多时间的真实工作经历,毕业时学校给合格学生颁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以及“个人先进证书”,使学生在就业市场占有优势。

  4.总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目前的职业院校中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研究,在这个模式的研究领域中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举措。笔者将努力做出对该模式的有益工作。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场地以及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中职类院校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 江群.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 当代经济,2008,(11).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ylw/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