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高等教育论文--地方建筑院校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4-09-25 19:50:49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金莹 摘要:本文高等教育论文通过对我国建筑教育现状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结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特点,提出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地方院校 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设计(建筑创

金莹
摘要:本文高等教育论文通过对我国建筑教育现状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结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特点,提出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地方院校
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设计(建筑创作)贵在创新。创新是任何优秀建筑作品必须具备的。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人才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建筑教育界执着追求的理想。我们注重对在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毕业后的建筑设计实践活动中具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如何培养既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建筑教育界探索和实践的重点,尤其对地方院校来说任务更为艰巨。

 现状与困惑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时仅仅是出于对未来就业前景的判断,而不是由于对自身特长、才华以及兴趣了解或者长期志向的前提下的一种选择。另外,这些年建筑学专业在招生时,各学校不是已取消徒手画的加试,就是流于走过场。所以我们现在的生源,美术功底相对薄弱,动手能力差,空间体验能力弱。尤其在学习初期并不适应建筑学以图形和空间为分析对象的思维方式。
由于学生美术功底薄弱,许多学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表达技巧的系统训练,而忽视对建筑形态的认知,远离建筑设计,忽视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削弱了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想象力。而空间形态对建筑设计的基础教育是更为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虚拟空间的应用大量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图纸与物质材料构筑的模型,成为建筑师之间甚至建筑师与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重要的交流媒介。然而由于我们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往往使我们失去了空间的直觉和想象,束缚了我们的创造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基础阶段引导学生去加强实际的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把握主流。
 目前建筑教育的培养模式
建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建筑教育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各学校在建筑启蒙教育中,随着时间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客观条件、生源状况等因素的区别,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体系。当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大体可分为二种:
1. 技能型(设计型)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鼎盛期,至今仍为一些建筑院校所沿袭,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构图技巧和设计手法。强调了初步中的设计概念并引入了多种辅助训练以帮助设计开发,如平面与立体构成‘模型制作,简单元素构图与设计等,注重“体”的组合,以“感觉”为契机,培养实用型建筑人才。应当说这种培养拓展了早期训练中的多样和“类推化”思维。“构成”是这类教学的象征。
2. 素质型(激发型)
我们这里说的素质型主要是以建筑设计综合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的现代建筑设计教育的新模式。这些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设计逻辑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实际设计潜在能力等。在教学中主要以“激发诱导”为核心的模式,通过多种训练手段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从而为自然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课做好基础准备,而所有的基本技能。如表现、识图等全部融入这种设计训练课题,在每一个课题中强化一种表达能力:徒手钢笔、渲染、模型等。而选择的这些设计训练题目主要从学生熟识的内容开始,将设计的概念逐渐导入建筑,激发创造活力,其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如小物件制作,小空间布置,小型建筑作品重构等。
建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是建筑设计素质的培养,这种培养体系主要是运用创造心理学的理论,吸取建筑师创造思维的实践成果,遵循教学的内在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质,既理论素质、创造素质和创造方法。

 探索与实践
我院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二十几年来基本沿袭了“技能+知识”的模式,期间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调整,但基本没有突破这一教学模式。这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与其他的建筑院校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我们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目的是将各个教学内容的“目标”与“结果”具体化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强化学生设计创新的基本功训练。

建筑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比较
“基本功”训练模式 形态构成模式 空间建构模式

教学目标 艺术素养的培养
表现能力的培养
构图能力的培养 培养建筑设计的平面组织能力
培养建筑设计的色彩搭配能力
培养建筑设计的立体造型能力 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建筑设计的表达技能

教学内容 建筑基础知识
建筑画表现技法
形式美法则 建筑基础知识
形式美法则
形态构成原理 建筑基础知识
形态构成规律方法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范本临摹
建筑测绘 图案设计
造型设计
设计绘图
模型制作 体验建筑
设计绘图
设计实践
模型制作
教学效果 建筑设计=形式构成 建筑设计=形态造型 建筑设计=求解问题

1. 增加“半创作”教学环节
在传统教学中,表现技法初步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需要接受大量的严格的手工绘图训练,掌握各种绘图技巧。而在基本表现技法的训练上我们以往多采用“临摹的”的训练方法。此种训练方法移自书画练习,根据不同阶段分为摹、对临、背临三种方式。
a) 摹--------刚入学的学生,基础较弱、表现能力较差,以摹为主;
b) 对临--------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基本功有一定的提高后,要求学生一对临为主。
c) 背临--------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达到背临水平。
此种方式往往会使学生的侧重点在掌握临摹技能和技巧上,忽视对画面中空间与环境的关系、色彩、光影、画面构图、质感等的设计思维训练。致使当学生进入设计阶段独立绘制方案的表现图时,由于“失去”了临摹版本变得无所适从,缺乏创作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我们的建筑教育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减少手工绘图训练而代之以计算机绘图。而这一改革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没有认清计算机绘图也只是建筑表现的方法之一,而一味的沉溺于计算机,对基本功训练失去了热情和要求,绘图的能力大幅下降,还影响了设计方案的构思,导致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下滑。
建筑师的基本功不仅指绘图能力,也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要培养审美能力。为了减少基本功训练的枯燥乏味,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我院学生美术功底薄弱的现状及现实的要求,我们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尝试,在临摹训练中加入半创作训练,并逐步以“半创作”训练代替传统的临摹训练。既在设计《课题练习任务书》时,不但提出规定性练习项目的要求、限定与参照的条件,而且留出让学生进行设计和创作的内容。例如要求学生临摹某一类建筑作品或某位建筑师的作品,以期通过临摹使学生了解其人的建筑设计风格,或某类建筑的特征。同时要求学生在临摹时变换角度,如从整体印象、空间特征、造型处理特点、构思方法等。从各种不同角度临摹,目的是使学生从中领悟,各种建筑要素的构成特质和结构关系。此种训练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适用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的各个教学模块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作业训练单元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作业训
练单元 基本空间
单元设计 外部空间
体验分析 抽象造型设计 建筑概
念设计 小品建筑及
室外空间设计 小型建
筑设计
时间 4周 2周 3周 2.5周 2.5周 4.5周 7周
作业选
择1 学习空间
墙面布置 教学楼庭院
空间分析 形态构成
(1)单元法 空间构成
(1)线材 岛间联系
方式设计 书报亭设计 建筑师
事务所
作业选
择2 学习工作
区布置 校区内休憩
空间分析 形态构成
(2)分割法 空间构成
(2)面材 公共遮蔽
物设计 食品亭设计 摄影
工作室
作业选
择3 学生公寓
室内布置 小广场
空间分析 形态构成
(3)综合法 空间构成
(3)块材 领域过度
空间设计 小型游船
码头设计 小型牙
医诊所
技法训
练重点 铅笔
模型制作 工具墨线
钢笔画 工具墨线
水彩 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 工具墨线
水彩表现 模型制作
水彩表现
成果表
现方式 铅笔线条
模型 墨线图
徒手钢笔画 单色或多色
平面图 模型
照片拼图 模型草图 水彩表现图 水彩表
现图

2. 用建筑空间体验代替构成训练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越清晰可见的活生生的、可现实体验的建筑空间展示,学生越容易理解和把握。我院设计基础作业中原先有一个“小建筑抄绘练习”,一般我们给学生准备一套小建筑的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让学生进行抄绘,以便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制图的基本规范和建筑的基本概念。但学生掌握的情况一直不是很好,到二、三年级不能运用自如,还需教师多次讲解示范。后来我们将其改为“小建筑测绘练习”,我们采用学生熟悉的建筑环境------如:学校大门、小公厕等,进行从“认知”到“制作”的系列练习。教师先给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所要测绘的建筑,让学生自己进行测绘回来绘制图纸,然后将建筑的施工图拿来让学生与自己绘制的图纸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进行模型制作。通过这种连续的作业过程,不仅使学生在图面上理解建筑表现方法、制图的基本规范,而且让学生能从实际中了解建筑的基本型体、结构和空间尺度以及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真正的建立基本的建筑概念,这个训练题目让学生经历了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感受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有机关联,而且学生们也不再感觉制图的枯燥,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空间的理解建筑师和其它的艺术专业人员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脱离人的要素而只关注建筑空间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那是将建筑空间等同于雕塑空间。在以前的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空间构成训练,多考虑形式美上的相互制约及各种比例关系,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因素,空间因此失去了度量而成为概念空间,与建筑脱离了关系。因此应尽量避免将建筑空间设计沦为实质上的立体构成设计。
3.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模型制作
让模型制作贯穿于整体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了解空间的形成,认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启后”作用。运用简单的材料,根据对空间的想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设计与制作“概念型”模型,对于初学建筑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那么以模型设计与制作,作为本课程教学中的视觉实验环节贯穿于培养学生建立建筑空间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设计创新与表达能力的始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帮助。
 论文结语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应该使教学内容围绕这一目标加以组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现,从而突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所提出的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以知识平台为主线、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思路和方法。
我院几年的实验性教改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创新。希望能与大家共勉,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唐飚,陈蕾.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7,23(33):190-191.
[2]王少伶,隋杰礼.高等建筑教育,2010.
[3] 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J].时代建筑,2004(06).
[4]许勇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福建建筑,2008(12):126-128.
[5]蔺宝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2)       
[6]丁玉红, 中外建筑 , 2010(7);58-61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ylw/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