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及实行方法的思考_论文发表

时间:2014-09-25 19:50:54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渊源加以讨论,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较优组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及实行方法的思考

袁丽

 

内容摘要: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渊源加以讨论,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较优组合。

关键词: 自定步调原则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在我国合作学习思想产生得尤其早。如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流传名句可见一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20世纪5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普雷西教学机器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通过教学机器实验总结出学习程序最重要的5个原则:

①小步子原则。为了能秩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达到目标的序列由小步子组成,每次只给一步。

②积极反应原则。为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做出积极反应,如“书写”一类的外显反应。

③及时反馈原则。为了学习的进行迅速而准确,学习者反应以后,及时获得信息反馈,明确正误。

④自定步调原则。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学习者确定符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进度。

⑤低错误率原则。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我们不难看出小组合作互相点悟互相考核切磋比较的学习方式对上述5个原则惊人的协调性。

首先,教师由于要扮演教育施体的角色,必须在知识水平的广度,深度,表述的专业性上相对学生有相当程度的领先,但是这样的领先同时也造成学生要一下子跨越该落差才能完成教学中对知识的理解,一下子要跨进一大步,一旦这个阶梯落差超过学生的接受限度知识断层就产生了。而同样座位知识受体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基本相当,阐述语言的相互理解也更加容易,在水平相当的讨论当中逐步理解并且掌握学习目标将是容易得多的过程。

其次,在学习讨论中不甘落后心理的刺激下,小组成员在或是互补阐述或辩论反驳过程中定会全力以赴,或嚷高声争理据,或划肢体助气势,或绘草图表观点……如此的积极反应绝对是无两可比了。在知识不比较的学习过程中,对当前学习内容理解的缺失或者错误也会一览无遗,正是体现了及时反馈原则和低错误率原则。

但是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在与同行交流研究中我普遍接受到一个信息,就是自发形成的作伴学习经常是卓有成效的,而有意识组织的小组学习经常最后流于形式。为了让难题成为助力,我们通过反复试验广泛观察以及多次案例分析,逐渐发现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经验上甚至形式上,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通常以优差搭配的组合编制学习小组,期望得到尖子带动后进的效果,结果却常常是遗憾的一厢情愿。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习小组结构原则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总结,这样才能使学习小组的组织有迹可循。

在五大学习原则中自定步调原则是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不得不提的重点。作为学习小组的成员,其学习能力必须能使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展现学习成果以获得周围认可并满足于由此产生的派生地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外在动机。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意义就是在成员互相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当中获得的积极反应和及时反馈刺激,并因此降低学习内容的错误率。当成员之间的步调失衡时,对于进度快的成员来说,由于找不到切磋对象,丧失了及时反馈的机会,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深度大打折扣;而对于学习进度落后的成员,学习动机强化论的论点是落后的挫败感将会降低其学习热情,并且为了逃避这个挫败感会强行改变自己的学习步调,如此一来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只会在新的知识竞争中经受挫败,成为一个不良的循环因素。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不能有太大的水平落差,否则学习小组的作用很可能和预期背道而驰。

那么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水平是不是越相近越好呢?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会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争的结果。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数被试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竞争的论断。

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试验的结果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当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能力足够形成竞争压力的时候,成员之间的竞争倾向将很可能压制合作倾向。

通过对上述理论的思考我们不难总结出小组学习成员之间的差距对最终效果的影响:完全由尖子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基本各自为政,小组形同虚设,本质上只是小规模自习;完全由中等,中上水平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稍有起色,进境稍嫌迟缓;中等中上水平的小组中搭配尖子生的小组形式最为乐观,不少中等水平学生得到突飞猛进,尖子生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基础薄弱的学生怎样穿插安排学习小组都少有长足进步。

以经验主义为教学活动指导思想显然不是治学正途,所以我们应当通过理论与经验案例互相印证,以靠近现象本质,让教学活动的思路更加清晰,手法更加巧妙。

参考文献

《学习论》,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ylw/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