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儿 歌 诗 味 的 追 寻

时间:2014-09-25 19:51:00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诗是文学领域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园地,这块园地的耕耘者也因此头罩光晕。但并非所有的耕耘者都能获此殊荣,偏见使儿歌诗园里勤耕不辍者收效甚微。他们往往单纯追求儿歌的浅显、稚气,甚至错把顺口溜当儿歌,而忽视了对儿歌诗味的追求,混淆了诗与非诗的界限。儿

儿 歌 诗 味 的 追 寻
— —从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的修改中获得的启示
 张 丽

诗是文学领域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园地,这块园地的耕耘者也因此头罩光晕。但并非所有的耕耘者都能获此殊荣,偏见使儿歌诗园里勤耕不辍者收效甚微。他们往往单纯追求儿歌的浅显、稚气,甚至错把顺口溜当儿歌,而忽视了对儿歌诗味的追求,混淆了诗与非诗的界限。儿歌是诗,首先应具备诗的特征,不具备诗的特征的不能叫儿歌,当然,因其读者大多是6岁以下的幼儿,它对诗性的追求又有其独特的方式。著名幼儿文学作家鲁兵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从他的《下巴上的洞洞》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诗味追求的足迹。
1. 讲究形象
诗歌离不开形象,即使是至诚的情感、至理的名言,因其不具形体,也难以与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只有将这种情感和名言投射到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才能有效地传达给读者。儿歌更强调形象的活泼可感性,否则,阅历较浅、知识较贫乏、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小读者恐怕难以接受甚至将你的大作束之高阁。
有这样一首《爱惜粮食》的儿歌:“妈妈教宝宝,粮食宝中宝,爱惜宝中宝,才是好宝宝。”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可是它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幼儿进行直率的说理教育,没有生动活泼的画面,吸引不了幼儿,哪么作者的苦心如何实现,这样的儿歌怎能跻身于“诗坛”?
同样的主题在鲁兵先生笔下却大放异彩。作者抓住幼儿不爱惜粮食的具体行为吃饭撒饭的特点,巧妙构思,善意讽刺为“下巴上有一个洞洞”,使有这样缺点的幼儿在笑声中受到教育。作者是这样描绘浪费粮食的幼儿的:“一边饭往嘴里划/一边/从那洞洞往下撒”。一个“划”字,一个“撒”字,多么形象,多么富于动感,幼儿狼吞虎咽漏饭的神态活灵活现。这是作者经过多次修改以后的定稿,如果对照作者的初稿,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对于形象化追求的轨迹。“他喝了一杯水/在他肚子里/大概只有半杯/他吃了两碗饭/足足有半碗/撒在桌子上面。”初稿的这种写法不具体,比较呆板。虽然我们也可以从“一杯”、“半杯”,“两碗”、“半碗”的比较中得出浪费了多少,但这是凭我们的理智计算出来的,远不如前者活泼、直观。《下巴上的洞洞》之所以成为优秀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抓住幼儿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来构思,借助于形象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看得见,感受得到,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儿歌抒情言志的方式是运用形象思维,空洞干瘪的顺口溜,尽管有诗的形式但决不会产生诗的效果。我们应明确这一点:没有形象就没有优秀的儿歌。
2. 运用技巧
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讲究技巧的。主题的显现、情节的安排、题材的剪裁、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无处不有技巧的灵巧的身影。优秀的儿歌作家哪个不为它捻断几茎须呢?
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从1955年初稿到1979年发表,历时24个春秋,捻断几茎须已无从考证。但从初稿到定稿的修改中,可以看出作者高明的创作技巧。定稿中删除了原稿的一个细节:“他喝了一杯水/在他肚子里/大概只有半杯”。删除“喝水”突出了“饭粒”使内容更集中,更单纯,情节更紧凑,也更适合孩子们的思维形式。且与下文“一天三餐饭”、“餐餐种庄稼”相照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驾驭题材的能力。修改的技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删除多余的技巧。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作者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一开头作者就使用了“反复”、“顶真”的手法。“从前/有个奇怪的娃娃/娃娃/有个奇怪的下巴/下巴/有个奇怪的洞洞/洞洞/谁知道它有多大?”作者连用三个“奇怪”,从“奇怪的娃娃”引出“奇怪的下巴”,又引出“奇怪的洞洞”,渲染了“奇怪”,设置了悬念,吸引小读者探索洞的秘密。首尾相接的句式,恰似孩子们携手入洞,步步深入,探索“洞”的秘密,颇富儿童情趣。为了使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洞洞的危害”,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设想“饭桌是土地”,“饭粒会发芽”,他呀,“餐餐种庄稼”,“啥也没种出来”,这样就把浪费粮食的后果写得更惊人,更有警醒作用。
鲁兵深知幼儿的特点,因此他总是使主题明确、情节单纯,投合幼儿的思维方式;他总是调动多种修辞方法,把儿歌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趣。当然鲁兵先生创作的技巧,远上止我们例析的这一些,但我们可以从鲁兵先生的这些修改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3. 锤炼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儿歌的语言应凝炼、生动、形象、活泼。现在有人误以为儿歌是粗糙、幼稚的呀呀之语,将儿歌的语言等同于幼儿的语言。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儿歌的语言比成人文学的语言要求更高。它既不能浅陋,又不能艰深;既不能枯燥,又不能油滑;既要儿童能理解,又要符合语言规范;既要吸引儿童,又要表达准确。著名作家贺宜说:“运用简易的儿童语言而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完全适合一定小读者对象的思想感情和知识内容,并且能够深深地感动和吸引他们,那才是不容易的。”
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的语言的锤炼过程,就是语言诗化的过程。初稿的开头是这样的:“ 这首诗/讲一个/奇怪的人/他的下巴/有一个/看不见的洞洞。”这是一种散文式写法,缺少诗歌的凝炼。而修改成三个“奇怪”以后,首尾相接,表现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就全诗来看,定稿的诗句一短一长,声调一抑一扬,既有明快的节奏,又有孩子式调皮的情趣,特别是顶真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这种效果。
诗味的追求不可忽视儿童的接受能力,要多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多写儿童熟悉的生活。从原稿定稿的比较中,我们还看到鲁兵先生将“他倒是一架/出色的播种机啦!”修改成“那末/一天三餐饭/他呀/餐餐种庄稼”。将“只是白白糟蹋/农民伯伯的血汗。”修改成“只是/粮食白白被糟蹋。”虽然,“播种机”,“农民伯伯的血汗”相对成人来说非常具体形象,但对儿童来讲,“播种机”即使在现代农村也并不习见。“血汗”变成“粮食”也并不直观,不如修改以后的直截了当,也贴近儿童生活。
此外,创作时,我们还要注意多用动词,多用叠词叠句,多用设问句,少用副词,少用形容词等等。如果做到了这些,你的作品一定会诗意盎然,成为幼儿心中的宠物。

附: 下巴上的洞洞

从前
有个奇怪的娃娃,
娃娃,
有个奇怪的下巴,
下巴
有个奇怪的洞洞,
洞洞
谁知道它有多大。
瞧他
一边饭往嘴里划,
一边
从那洞洞往下撒。
如果
饭桌是土地,
如果
饭粒会发芽
那么
一天三餐饭,
他呀,
餐餐种庄稼。
可惜
啥也没种出来,
只是
粮食白白被糟蹋。
你们
听了这笑话,
都要
摸一摸下巴。
要是
也有个洞洞,
那就
赶快塞住它。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ylw/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