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基于生物化学教导的体会透析

时间:2014-09-25 22:09:38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科技论文

化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化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化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化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随着反应的进行,分子的碳原子数量在减少,而且一直被氧化直至最高氧化态(CO2);脱氢反应也应该被留意,氢被氧化生成水,对能量也有贡献。按照这种思维,学生尤其会注意起始物、重要中间产物、终产物、关键酶以及产(耗)能、脱氢的反应,这些分散琐碎的知识点也因此归纳到一条主线下,成为一个整体。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受益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该领域发展迅猛的前沿学科。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跟踪本领域的科技前沿信息,并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的理念,使学生关心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促进知识体系的持续性和延展性,培养开放性思维。

  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材料是教学思维按照教学时间进行具体安排的体现,是教师授课的依据。除了传统的教案、讲稿以外,还包括课件、影音动画等形式。教案和讲稿都属于教学的文字载体,表面看来教案简单而讲稿丰富。有些人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几本教科书的拼接就是讲稿,课本的各级标题提出来就成了教案。其实教案和讲稿分工明确,分别回答了“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特色。

  教案是教学的整体构思,是以课时为单位的规划方案。既有教学如何层层推进的步骤,还反映了具体教学方法及课堂组织策略。学校一般有统一的格式,这并不意味着教案可以千篇一律。教师的教学思维不同,授课艺术各有千秋,青年教师也可以从教案的书写中逐渐成熟,形成自己驾驭和组织课堂的特色。讲稿,通俗点说就是教师在课堂的讲话稿。讲稿以教学思路和策略为骨架,以详尽的解析构成丰富的血肉。除了说清楚每个要点,还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方式,是提纲挈领式的教案所顾及不到的。讲稿内容来源有三:教材,这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然而教材是沉淀多年的经典知识,有必要适当地介绍本领域前沿的最新进展。

  好的讲稿还必须融合自己的体验,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善于总结,同时注意吸收和运用他人的教学经验。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编辑功能强大,界面简单,展示方便,是最普及的课件制作工具。首先应想好故事的大纲,合理安排每个页面的内容范围。每个页面都有清楚的主题,完整的内容,页面之间层次分明,衔接自然,符合教学推进的逻辑。课件内容的展示一般有三种形式:文字、图表和动画。文本内容是课本的提炼和重排,应文字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尽量采用提纲、表格、图形等一目了然的形式。重要的概念则描述严谨全面,不能吝惜笔墨。多利用流程图来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并适当使用图片、动画来帮助理解抽象的空间结构和动态过程,如复制、转录和翻译等。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直接表现复杂的过程(如遗传、生物氧化等)还很欠缺。

  因此,教师经常会利用互联网寻找多媒体素材。目前网络上精美而生动的动画大多是英文界面,构思巧妙,有趣易懂,在搜索的过程中还会开拓思维,接触各种类型的教学理念[4]。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具有相当的网络知识和英文水平。平时注意积累教学素材,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不要喧宾夺主,为了利用动画而改变既定的教学策略。课件除了内涵丰富,也要重视设计和包装。背景尽量使用纯色,如果是文字居多,不妨使用蓝色黄字或蓝底白字,类似高速公路的路牌,异常鲜明。对于图片动画丰富的课件来说,蓝底略显花哨,白底最百搭,各种颜色的字体都比较醒目。字距、行距、文字大小以教室最后一排学生能看清为宜。尽量使用通用字体,避免电脑不兼容而出现乱码。版面不要过于复杂,避免文字过多而成为放大的课本,也要防止不必要的动画、声音的堆砌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5-6]。最好还能关注整体的平衡和色彩的协调。引用的资料要注明出处。总之,优秀的课件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关心理学知识和一定的美学修养。

  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就像剧本和演出。有了好的剧本,表演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参与、反馈、接受则是成功的另一半。由于种种顾虑,新教师刚上讲台难免紧张,但只要准备充分,热忱投入,一旦进入正题,心情会逐渐平复,即使出现小错误,也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表情、手势和眼神的交流是课堂的精髓,有助于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说话,要用词严谨,尽量避免口误,英语词汇发音准确。重视每学期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表现直接形成学生对教师和对该门课程的印象。

  承上启下,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通常,教师会利用前几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的状态,同时也过渡到新的内容。新旧的衔接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巧[7],一般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入,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回顾,教师的肯定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过来,而一旦进入到已有知识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就来兴趣了,授课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比如:“生物氧化”的进入,不妨先回到代谢网络:糖酵解途径-TCA-氧化磷酸化构成的中轴线是细胞最主要的代谢大道,TCA-氧化磷酸化则是物质氧化的必经之路。物质氧化的能量由两种方式贡献,糖、脂代谢的学习解决了C原子氧化过程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产能的问题,继而提出氢原子以何种方式氧化为水,并释放出能量的问题。把握知识脉络,构建全局性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比强调具体的概念和原理给学生的印象更深。

  青年教师有一个通病: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这样常常导致不分主次,让学生迷失在繁杂的信息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做到了削枝强干,突出重点[8]。例如:三大代谢的经典理论,把详细化学反应、分子式作模糊处理,突出主干内容:代谢途径的关键物质、限速酶、意义等内容作重点,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引出紧密联系的后续课程。如6-磷酸葡萄糖,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经过它,可以分别进入到糖的氧化分解,糖原的合成,糖原的分解和磷酸戊糖途径,而这些途径构成了糖代谢的主要代谢网络。讲授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涉及到具体问题时,首先提示学生,该问题位于知识体系的哪一个部分,以加深知识体系的整体印象。每一个知识单元结束以后,回顾涉及的主要问题,和知识体系其他部分的联系,使学生逐渐建立系统的知识链,并养成从整体分析问题的习惯。

  以细节丰富主线,突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说知识的框架要从宏观来粗放式地把握,那么对待各知识点则要细致而严谨。比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部分[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解析,总结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规律:①由单元小分子按一定化学键连接而成;②大分子结构有规律性、层次性,长链有方向性;③单元分子与大分子的性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蛋白质和核酸的学习,都可以往这三大方面来丰富:蛋白质由氨基酸以肽键构成,蛋白质有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从氨基酸组成和顺序去认识蛋白质为什么会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氨基酸侧链对形成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有怎样的贡献。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结构上的联系使之具有两性解离、茚三酮显色等共同特征,而结构上的差异使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双缩脲等专享特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对下一个知识点,如核酸结构进行类似的分析,随时注意提问、纠正、肯定。提高提问的技巧,合理设计问题的引入、提问、候答、评价整个过程,有利于训练学生批评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及时地进行小结,以每个知识点为单位化整为零地解决掉琐碎的内容,而不要等到每章结束。适当的板书多媒体课件节奏快、信息量大,配合适当的板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可以稳定教学节奏,帮助学生整理和提炼关键信息。“甘油三酯的代谢”是“脂类代谢”重要的知识点。

  由于篇幅有限,每张页面仅能容纳若干个步骤,学生仅对眼前的内容有即时印象,随课件的播放,知识快速更迭,因信息过载造成思维混乱。这时,适时的板书就非常重要。在黑板上记下关键物质和代谢名称,以箭头表示其逻辑性,课件在变换,而板书在丰富,学生可以清晰了解当前反应位于整条途径的哪个位置,有何作用。对于具体的代谢途径,可以随时小结,兼顾主线与细节。书写时也为学生消化信息提供了缓冲的时间。课后,学生一打开笔记,板书从无到有的过程历历在目,复习只是找回上课的记忆而已。介绍研究背景,培养科研思路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精密仪器是现代科学非常重要的工具,但科研中最核心的始终是人的头脑。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生物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之上的学科,几乎每一处笔墨后都有一个曲折的科学故事,都有前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通常要经过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归纳来得到结论,并通过重复验证才能写到教科书上[9-10]。讲课中适当介绍经典的实验设计和科研背景,回到从前跟着科学家一起探究问题,一方面了解了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考的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利用已有条件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

  课后总结

  教师的教学工作并没有随着下课铃响而结束,这次课的教学效果怎样?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是否按照既定精品 源自数 学科

  计划进行?学生给予了哪些惊喜?出现了什么意外,是怎样处理的?课件是否被学生接受?哪些需要改进的?这样调整的原因是什么?……课前准备的教学策略是否合适等?每次课后应根据教学过程自己的体会和学生反馈的意见不断修改,并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方案。多媒体教学由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学生总有一些问题需要课后消化。课后教师要以各种形式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提问,这样既能释疑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热忱,合理设计、精心实施、兼收并蓄、总结调整,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ligong/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