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探析方言年俗社会文化素养

时间:2014-09-25 20:18:51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是用羊、猪、鹿等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的一种玩具。玩嘎拉哈叫做抓嘎拉哈,“抓”在东北话里也指把散落的东西弄起来,如猪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是用羊、猪、鹿等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的一种玩具。玩嘎拉哈叫做抓嘎拉哈,“抓”在东北话里也指把散落的东西弄起来,如猪吃食的动作,也可以叫“抓”。嘎拉哈四面凹凸不平,每一面都有特定的名称,分别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

  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些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民俗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所以,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钟敬文先生说的:“民俗文化是构成人类的、民族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一种重要因素。”[1]语言和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态文化形态,每种语言中都积淀着本民族的大量民俗文化信息。而“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它是民族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格式化的语言行为,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现象”。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或“语言民俗”,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它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民俗语言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和自然感情的流露,我们应该珍视和继承。[2]

  一、东北方言与东北民俗

  每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都是各地有生命的、鲜活的地方语言,即方言。方言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地域文化,使其更为生动,并且更易于人们接受。索绪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3]而方言词则尤为突出。一般是先有民俗,然后产生负载这种民俗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为方言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民俗的形成和推行,又都必须以其语言或方言为载体。独特的方言是固化、贮存、传播地域民俗的物质形式,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区别作用。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伦春、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使东北成为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地区。在这个地域范围内,各民族相互往来,促进了语言、文化的频繁接触、影响,形成了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格局。特别是由关内迁徙而来的汉族的语言在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频繁接触、影响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尤其能够反映东北广大劳动人民豪爽、质朴的个性和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长期以来,东北各个少数民族杂居于一地区,经济、文化生活往来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诸多风俗习惯。其中有许多本来并不是汉族的,但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边界,成为当地共同的习俗文化。年俗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

  二、东北年俗中的方言词

  东北人认为“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合家团圆,除旧迎新,人们把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都寄托在一系列“过年”的活动上。由此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与“过年”有关的方言词语。这些词语记载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年俗习惯,也反映了东北人民单纯朴素的愿望。

  (一)关于“吃”的年俗方言词

  1.乱炖

  “过年”一定离不开“年夜饭”,东北人最爱吃的年菜之一就是“乱炖”。乱炖素有“大杂烩”之意,即将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与排骨一同炖至熟即成。这道菜简单易煮,有荤有素,而且营养丰富。东北曾是蒙古、大金、大辽、满族的世居地,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马背上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口大铁锅驮在马背上,每到宿营,只好连荤带素扔到一个锅里烩,慢慢地形成了东北特色的乱炖。

  2.蒸面灯

  年三十的晚上,东北农村有“蒸面灯”之俗。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三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NHUIWENXUE一到十二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的人家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明年的收成好坏。

  3.破五

  东北人喜爱饺子,不止在“年三十”要吃饺子,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称作“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象征驱灾避邪之意。东北城乡旧时过大年最少要过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为止,才算过了年。在这五天内,商店停市,戏馆子不唱戏,统统要等到初五才开始。

  4.杀年猪与“杀猪菜”

  以前在东北的农村,养猪虽然很普通,但一般人家一年到头却难得吃几回猪肉。唯独“过年”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而“杀猪菜”呢,就是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冻起来以备“过年”享用。所以人们就把用酸菜、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出来的菜叫做“杀猪菜”。

  5.隔年饭与“金银饭”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在年前烧好一盆饭,用这盆饭一直供过年,叫做“隔年饭”,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即年年有余,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表达了劳动人民希望年年都能吃饱穿暖的愿望。这种“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二米饭”。这种饭有黄有白,象征“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意思,所以叫做“金银饭”。

  三、关于“玩”的民俗方言词

  (一)抓嘎拉哈

  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嘎拉哈不同的面有不同的累计标准,以此决定胜负。这种游戏花样繁多,乐趣无穷,所以在过年的时候,不光小孩子会在大炕上玩得不亦乐乎,闲下来的大人们也会一时兴起玩个几局。

  (二)扇啪叽

  啪叽是一种圆形的纸片,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图案,都是流行的动画片人物。这种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通过“定岗锤”(即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先开始,其他人将啪叽放在地上,尽量扣得严实一些。先开始的人要铆足力气用自己手中的啪叽去扇别人扣在地上的,力求把别人的啪叽打翻,如果打翻过来,这个啪叽就归他了。如果没打翻,就要由其他人来扇。扇啪叽是最符合过年气氛的游戏了,小孩子们通常比大人先吃完饭,吃完之后就在一旁的地上扇啪叽。大人们喝酒划拳的声音和小孩子们扇啪叽的吆喝声音此起彼伏,把年三十的夜晚烘托得热热闹闹。

  (三)“码长城”与“打八圈”

  大人的娱乐活动没有小孩子的样式多,最经典的就属“码长城”了。“码长城”就是东北话的打麻将,因为打麻将的时候四个人都把面前的麻将摞成一长条,就像长城似的,所以东北人戏称其为“码长城”。“过年”是东北人一年中最放松的时候,很多人就把打麻将当做“过年”的消遣活动,甚至有人“守岁”的时候会打整晚的麻将。东北人也把打麻将称为“打八圈”,意思是从第一个坐庄的人开始轮八圈,这样打完一局时间很长。东北的老人也有很多喜欢打麻将,所以当儿女齐聚的时候,当然要“打八圈”了。

  四、结语

  语言和民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现象更是与当地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东北方言便是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要深入了解和认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就应从研究其民俗语言入手,民俗语言是我们认识东北社会风俗、地域文化特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东北方言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wxlw/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