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历史马克思的历史概念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14-09-25 20:18:54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

  论文摘要: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历史,感性,对象性,历史评职称论文要求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几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曾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在西欧人眼中,历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意味着作为类或群体的人的变迁过程,单个人只是历史构成中微小的一份子。而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但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更是一个个体生成过程,历史特别意味着感性个体的内在提升,个人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人们向来对马克思的历史概念误解颇多,要澄清这一误会需要从历史概念的历史形态和马克思思想总体出发来考察。

  本篇论文发表在《黑龙江史志》 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黑龙江省地方志编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当代黑龙江研究所、黑龙江省地方志协会四家政府机构主办的融学术性、指导性、只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为一炉的黑龙江省一级刊物

  一、历史概念史

  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提法,即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个体的还是群体的?其答案的变换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而且还在感性的实践中留下了整个人类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英文中,“history”意味着两层含义:(1)(某人的)履历或者经历;(2)过去发生的所有事情。在德文中,“Geschichte”也意味着两层含义:(1)故事、纪事或者往事;(2)历史、发展史。在中文中,“史”同样意味着两层含义:(1)个人的某种经历;(2)自然界、人类社会或某些事物以往发展的进程或过程。

  “history”和“Geschichte”有着同样的意指,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这二者不但有着同样的观念史,而且拥有同样的观念转变史。这个转变不是别的,而正是这个语词的核心意指由第一层向第二层的转变,即去感性化。这一点,黑格尔说得很清楚:“观察历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原始的历史。(2)反省的历史。(3)哲学的历史。”这三种历史观念构成先后继起的次序。在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时期是原始历史观念的时期,即以第一种含义呈现出的历史概念的原初形态。人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他们跟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的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们简单地把他们周围的种种演变,移到精神观念的领域里去,这样外在的现象便演成了内在的观念。”这种历史是与他们自身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为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是具有感性形式的具体事情。

  人们从这些具体事情中直接得出感性的经验,并将其融入到自己感性的生活实践中去。人们的内心状况在其所知范围内与外在世界构成直接的感性同一。而当历史观念取得了反省的形式,即历史的写法演变为反省的历史之时,历史观念便具有了超感性的形式,从而“这种历史的范围是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相反地,它的精神是超越现时代的。”并且,“研究历史的人大都目的在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的全部历史——简单的说来,就是对于我们所谓普遍的历史,考查它的梗概。”这种历史首先意味着一种转变,即历史这种最为感性的现实被概括为抽象的形式,历史这种最具生成性张力的与人的内在之维最为亲近的那种本质被置换为脱离感性实践的抽象理论。而理性的历史——不论黑格尔本人对之有何种设想和规划——就其现实展现的层面而言乃是外部的实体社会历史的完成。换言之,也就是理性对感性的统治的完成,以及全体对个体统治的完成。

  二、马克思的历史概念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之时,只不过是说出了一个常识而已,然而这一常识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一方面,历史的各种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而另一方面,所谓“承受”,又是有条件的,它不仅仅是意味着这个承受者是在以往生产力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的,更重要是表明往昔那些人们由以达到其生产力水平和创造出其社会条件的基本感性经验必须在这个人的感性实践中重新操练过至少一遍。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点已经被人们背诵了下来,可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力的获得当然是不是绝对的而有条件的。在一个人的生命之初,他比任何其他物种的幼仔都脆弱,生产力的传承乃是要通过一生的学习。

  任何人都承认21世纪的生产力要远远高于12世纪的生产力,可是却没有人会愚蠢到认为21世纪的人都比12世纪的人更聪明。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工具的产生都是基于人对某种新的实践方式的相熟,也就是基于感性个人对自身与对象之间的新关系的相熟。而后人要传承这种相熟,就必须亲身加以体验,从而才有可能有所领会。马克思明确指出:“正如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而“一切意识都是现实的个人的意识。”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当然首先发生在感性个体。可见,当今人们将历史理解为整体或群的运动,显然忽略了感性个体的前提。

  三、历史概念的两重规定

  内在历史和外在历史是同一个世界历史的两种表现形式。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历史,只是外在历史这一维。

  外在历史是将时间性纳入到空间性之中。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竭力于对世界进行数学构想,从而空间被几何学均质化,生命被生命工程均质化,知、情、意被心理学均质化,从而在历史学中完成了对时间的空间化和均质化。最终,人们以量化的方式完成对一切质的把握。感性个体只被认作抽象历史概念的一个微小部分,而人们所谓历史,重要的是只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即外在历史。宏大的叙事方式就是外在历史的感性本质,而宏大的叙事方式正是资本的历史学表述。只有影响到生产效率的事件才是宏大事件,才能够在表述中具有宏大的语感,才成其为历史。

  这就是人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大误解。我们知道,社会阶段的划分是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准的,而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可是,改造世界一事究竟令人感到幸福还是堕落和痛苦?这便不是外在史观所关心的和能够回答的了。对改造世界这一行为求之若渴的态度在近代以来才出现,因为它正是资本扩张的需求。这种需求要求历史将人的感性需要排除到视野之外,换之以效率标准,这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生产力概念。而马克思所要肯定的生产力概念首先是内在历史,以及通过内在历史而确立的感性的外在历史。因为“真正的历史…是感性的自我诞生、自我发展的历史,它因此同时就是一部社会存在的自我诞生、自我发展的历史。感性、社会与人的对象性活动这三者,是同一回事,它们构成真正的历史性,即构成人在对象性存在中自我诞生的历史生存。”

  内在历史是将空间性纳入到时间性之中。马克思明确说到:“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历史不单单是人类史,更不单单是庸俗意义上的社会史,因为在对象性语境中,离开内在历史的外在历史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内在历史不是一种变迁,而是一种凝聚,它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就现实的个人而言,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历程,一切东西之所以成为历史的,都是因为它与人对自身生命过程——即生活——的理解相关。离开这一相关性,物质与意识等等都无从谈起,因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内在历史的形成是与外在历史的现实条件相关的,这一过程是人的形成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外在历史的全部意义。因此马克思说:“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生卒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1848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挚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马克思的—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wxlw/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