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白雪映照下的温情之美

时间:2014-09-25 20:19:18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迟子建的小说以一种“温情”的气质打动人心,她以对人性的深度关照为核心,在对“善”的理性把握中书写“温情”的力量。人性本善和温情主义一直贯穿于迟子建的小说中,她始终致力于对人性善与美的挖掘,朴素而有理性节制的文字打动了人们日益麻木的心灵,温情

白雪映照下的温情之美
——浅析迟子建中短篇小说中的人性之美

王利梅

摘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一种“温情”的气质打动人心,她以对人性的深度关照为核心,在对“善”的理性把握中书写“温情”的力量。人性本善和温情主义一直贯穿于迟子建的小说中,她始终致力于对人性善与美的挖掘,朴素而有理性节制的文字打动了人们日益麻木的心灵,温情化成为迟子建小说的独特叙述方式,通过营造一个温情世界来礼赞人性的善。故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她用温情构造了一个文学艺术世界,形成了她小说的独特之美,展示了她对人性的温情关怀。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温情;人性

在纷繁喧闹的当今文坛,由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作家风格和作品类型日趋多样。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先锋倾向的中国作家以对生活之恶与人性黑暗面的大肆描绘为能事,余华小说的血腥暴力,残雪小说的阴暗潮湿与畸形丑陋,苏童小说中肆虐无忌的人性恶,莫言小说中的酷刑荟萃等都拷问着现代人性的极限,以艺术方式增强着现实之黑暗,也往往使脆弱人心日趋冷硬与荒寒。相对于他们而言,1984年以来的迟子建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迟子建,这个从白山黑水中脱颖而出的“极地之女”,二十余年笔耕不辍,四百多万字的骄人成绩,反反复复吟唱着一个主题:挖掘人性中的“善”与“美”,注重向底层生活世界的回归和对人物的关照,对其进行充满温暖和爱意的温情化书写,朴素而有理性节制的文字打动了人们日益麻木的心灵。
迟子建的创作主要叙述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人性善与美的坚守,因为更具备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宽容意识和悲悯情怀,以一种不偏狭的独特女性经验来反复吟唱人性善的主题,,因而给人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向上的力量。读她的作品,“像是行走在冰雪覆盖的北国原野,一缕来自天边的金色阳光静悄悄地融入心灵,缓缓地穿透寒冷。”①她的创作是对故地家园的钟情至爱,对朴素生命和辛酸爱情的温婉表达,对世道人心尤其是底层百姓生活的独特善意的解读;是“忧伤而不绝望”②的表达,是温馨与忧郁的吐露,是坚守民间立场,对辛酸生活温情而执著色歌唱。
迟子建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世界,是一片还没有被工业文明腐蚀太多的边缘净地。她的特殊贡献就在于“提供给我们难以得见的人间温暖和爱意,那些人性的善良给我们今天日益污浊的工业文明提供了鲜明的反向参照,让我们羞惭,并促使我们在奋勇的为生存而打杀拼斗的当口能停止尔虞我诈而来做做良心发现的警醒。”③迟子建在作品中是怎样叙述者人性美好的一面?人性之美又是以何种温情的场面表达出来的呢?其中暗含着迟子建对人性的何种独特的理解?这将都是本文探讨的所在。

人性美的发现

人性是人的本性,关于人性的探讨是个复杂而久远的话题。在小说界似乎正在时兴的一件事,就是对人性深层的“挖掘”,评论界为此也酿造出一种文学风气,凡是把猥琐、丑陋乃至罪恶视为人性“深层”而“挖掘”进小说里的,就都被赞赏为“深刻”。在欲望无度的现代生活中,人在一批批地变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生活中,好人还是占多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为数众多的写作者在作品中对人性的恶进行着大量赤裸裸的揭露、批判、鞭挞时,我们有时可能还需要一些温暖的低语和宽容的笑容来慰藉和润泽枯寂的心灵。在这方面,迟子建给了我们很多,她善于从普通人的辛酸生活中发现人性的善和美。
在发现人性美的方面,迟子建是独具慧眼的,她对人性的阐释大多是通过底层人物或喜或悲的人生命运来进行的,人性美的赞颂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因而带有迟子建式的个人风格。故乡淳朴民风的熏陶,乡亲们的善良温厚,大自然的启迪,铸就迟子建超然达观的生活态度。在她眼里,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乡亲们是最值得讴歌的,人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熠熠闪光,尽管生活并没有馈赠他们太多。迟子建把爱推向了每一片绿叶,让温情之光照耀着她笔下的各色人等。
人性美首先体现在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上。在《逝川》里,迟子建塑造了一个光辉夺目的母亲形象---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漂亮能干,是男人们追逐的对象,但就因为能干,遮挡住男人的光彩而没有人敢娶她。年轻的吉喜就在一年年的接生和放生中褪去了青春的光芒,变得衰老不堪。岁月流逝,吉喜善良的天性仍然没有改变。在鱼讯来临的时候,吉喜是去为那个负心的胡会接生重孙子,还是去捕捉泪鱼以免遭灾。接生和放生同样重要,只是一个为别人,一个为自己。年老的吉喜放弃年轻时的个人恩怨,原谅以逝的胡会,顺利接生下别人的后代,最后才拿起渔网为自己捕捉泪鱼,呜呜哭着的美丽泪鱼的眼泪象征着吉喜心中酸楚的泪。
在某种程度上,吉喜就是光辉母亲形象的代表。她们是勤劳善良、有正义感、有责任新、知足乐生,热情助人的有血有肉的母亲。政治原因、落后的文化观念、封建残余思想,男人们的自私等所带来的生活的不公没有使她们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一颗宽厚爱人的心。尽管生活回报她们的并不多,但她们却一如既往地用实际行动规劝、感化着男人们的刚性,帮助他们恢复正常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好人性。
迟子建着力塑造的母亲形象,是人性中温馨和美好的展示,是最能打动人心、震撼人心,让人思索的力量。吉喜、媪高娘、徐五婆、苍婆婆等迟子建在小说中塑造的这些母亲,在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独自品尝生活的悲喜后,最后终于渗透生活的真谛,坦然地接受生活赋予的种种不幸,达到人生中最宁静的境界。她们用高贵的母性润物细无声地帮助人们解开心中的疙瘩,规劝和感化并激发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同时也获得了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戴,老吉喜木盆里别人悄悄放下的十几条泪鱼就是生活给她的最好回报。吉喜用宽容化解了心中的怨恨,用善良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平安。吉喜的宽容与博爱与村民们的善良体贴,另小说在淡淡的忧伤之中闪烁着迷人的人性之光。在母亲这一类光辉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发现了高贵而感人的人性之美。

人性美的温情化书写

迟子建固守着一方乡土,以普通下层百姓的生活为经纬,细密地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凡俗的故事,那里没有官场的风云变幻,没有商界的尔虞我诈,更没有城市中心的红男绿女,她所拥有的永远的是柴米油盐的味道,寻常百姓的甘苦。尽管这个世界中的小人物常常要面对生活中众多的悲苦凄惨,但她最终会以人性中的温暖把苦难软化,即使写人生最寒凉的时刻,也将善良与温馨徐徐植入一个个平凡而苦难的生命里,让读者永远不会绝望于现实中的丑恶与冰冷,因此她一直执守着感人的温情化书写。
人性美的温情化书写首先体现在她对相濡以沫的爱情的描写之中。她强调两性和谐,强调平凡日子里的相濡以沫,她把对爱情的态度融入到底层平凡夫妻身上,融入到琐碎生活底蕴深处。这些生活里相敬如宾的夫妻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过得踏实、富有人情味。短篇小说《亲亲土豆》正是迟子建两性和谐、相濡以沫爱情表达的典范之作。《亲亲土豆》中的主人公秦山和李爱杰是一对平凡的农村夫妻,他们的日子并不富裕,靠着种土豆维持生计,这样普通的日常生活似乎毫无诗意可言,并且丈夫秦山又被确诊为晚期肺癌,按照常理,他们将面对更加艰辛的生活,夫妻之间可能笼罩上阴郁、无奈和绝望的气氛。然而在迟子建的笔下,对这种生活我们没有觉察到丝毫的凡俗和碌碌、悲观和寒冷,我们看到的是这对夫妻在凡俗生活的底色上编织出来的玫瑰色彩,洋溢出一种醇浓的脉脉温情。在这里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在主人公李爱杰的心灵深处丈夫秦山并没有离去,因为爱不会离去。小说中的人物在爱人之死中经历了对死亡的最初体,感受到死亡的真实和痛彻,然而这个爱情战胜死亡的古老母题,经由作家对氛围、细节的精心营构,变得那么真切感人从而能够更真实地面对人生、更加珍惜现在的拥有。
这是迟子建想表达的真实完整的人生,死亡、缺憾、辛酸、温暖、爱意,这些都是生活的关键词。面对突如而来的灾难,夫妻双方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并肩抵抗、相濡以沫,在对日常生活的细心呵护中把对爱情的理解演绎到极致,达到和谐融洽的地步。“幸福的获得必须付出受难的代价,受难使幸福变得非常真实。”④患难之中见真情,人性的讴歌并不只在和平年代里歌舞升平中才能表现,迟子建把对人性的理解建立在这些相濡以沫的平凡夫妻对艰难生活的经营中,因为有了对生活不同寻常的理解和珍惜,受难式的幸福让人性美的光辉更加真实和耀眼。对真爱的追求,对有缺憾的美的发现让小说中的人心更美,人性更具光彩
人性美的温情化书写还体现在她对亲情关系的描写之中。初读迟子建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雾月牛栏》,我们更是感到了心灵的巨大震撼。乡村儿童宝坠夜半醒来偶然看到继父正在与母亲做爱,由于懵懂无知,他不仅在当时就恶作剧式的嬉笑起来,使继父的欲望激情一下子丧失殆尽,而且第二天他又就此事在牛屋对继父发出无知的询问,结果导致继父冲动之下失手将他撞昏在牛栏上。宝坠至此丧失了记忆功能,成为一个世事混沌的弱智儿。几年来继父一直对宝坠怀着深重的负罪感,千方百计的地试图弥补自己的过失,他在牛屋给宝坠盘了炕,收拾的比一般人家还要干净漂亮,而且每夜都来牛屋照看这个可怜的孩子,他还倾其所有为他治病,以至于无暇也无心爱自己的亲生女儿,甚至终日戚戚于宝坠的病久愈而丧失了性功能。继父最后在意欲砍断牛栏的时候饮恨死去,他用生命完成了对自己的最后一次忏悔,也留下了人间亲情的永久思念。无心之失,宝坠的继父却以生命的代价来忏悔,只有拥有高贵而纯洁的灵魂的人,才会对自己的过错自责到这种程度,这种至亲至爱的亲情折射出了人性的璀璨的光芒……
人性恶的温情批判

迟子建也写人性恶的一面,但是,她绝对不让恶的一面在她的小说中占据主要位置,她对人性的期望很高,她曾经一再表示,“我要把一个丑恶的人身上那唯一的人性美挖掘出来”。对人性由“恶”到“善”转化的处理反映了迟子建温情中的理性力度。
或许是黑龙江广袤的原野给了迟子建异常宽厚的胸怀,不然你很难理解她对那些有着人性缺点或污点的人也怀有如此之多的温情。迟子建一直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她说:“整个人类情感普遍还是倾向于温情的,温情是人骨子里的一种情感。”“世界上没有彻头彻尾的恶人,他身上总会存留一些善良的东西。”⑤从踏上文坛起,迟子建就把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民间的温情,从底层百姓质朴的生活中捕捉到人性善的普遍存在。这在她所塑造的底层人物形象上有充分的体现。通览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你会发现这些尴尬的儿真是多,简直形成了一个系列。他们损人利己,但又不是彻头彻尾的恶人,而且他们的使坏大都有点这样那样的理由,最后又都发现,回到“善”的行列。譬如《样铁铺叮当响》中的王有杰,他因既穷又矮,讨不到老婆,便谎称自己是城市复员兵,欺骗了善良美丽的丽晶,后来还是诚惶诚恐地带着歉疚之心回到了丽晶身边,靠种地和开修车铺承担了家庭责任;《雾月牛栏》中的宝坠继父,失手将聪明的宝坠打成痴呆纯属意外,为此他终日忧心忡忡,不能弥补因而也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最后抑郁而死;《白银那》中的马占军夫妇“良心发现”降下盐价,并得到了乡长的原谅,一场恶的事件就这平息了,“善”以其博大的胸怀让“恶”在人间温之中受到感动,得到净化,从而让暴力下的血腥远远走开。
寄希望于温情和道德的拯救,寄希望于恶人的良心发现,是迟子建对人性美好的希望,即使是作恶的人,在迟子建温情的目光下,他们的恶行多其来有自,最后又良心回归,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仍充盈着人性的善和美的光辉。

迟子建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性的许多变化,但人性的向上的必然提升是不以客观的物化世界为转移的。善不是一种神性或者超人性,它正是一种人性。在物质并不匮乏而人类却不断被异化的今天,迟子建对于人性善和美的追求为文学中的人性创作打开了又一扇窗,她认为“善”是一种生活状态,她站在一种超然的高处,以一种怜悯的心态俯视人间,以温和的目光去关注人物,在她看来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都处在这么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既不是大恶也不是大善,他们都是有缺点的好人,生活得有喜有忧,他们无权无势无资本,不可能做一个完全的善人或恶人,只能靠小聪明,小把戏以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取私利,在这一过程中他会左右为难,备受良心的折磨,处在尴尬的状态中。
迟子建信仰温情的力量,她认为整个人类情感还是普遍倾向于温情的,所以她特别地让恶人有一天能良心发现,自思悔改。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宁静与缓慢离我们越来越远,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生活的紧张忙碌让很多人处于焦虑和忧郁之中,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人们好好地活下去呢?是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命旅程里一些美好的东西。迟子建在小说中执着地表现人性的温馨,美丽以及对恶的温情关照,令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一种人性之美,这种温情成了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心灵的慰藉,在倡导绿色写作和精神环保的今天,迟子建的创作无疑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改善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质量,为带领失陷的人性走出泥泞开辟一条独特的道路。
注释
刘思谦。《温馨与忧郁》。谭湘。荒林:《花雨。飞天卷》华山文艺出版社。2001⑴:152。
徐坤。《重重帘幕密遮灯——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写作》,《作家》1997⑻: 16。
徐坤。《重重帘幕密遮灯——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写作》,《作家》1997⑻: 16。

谢有顺。《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⑴:66,70。
⑤ 迟子建。阿成。张英。《温情的力量——迟子建访谈录》作家。1999。⑶

参考文献
迟子建。《雾月牛栏》,华文出版社2002。
迟子建。《逝川》,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武汉
迟子建。《白银那》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北京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wxlw/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