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探析反分裂法勾勒台海新局面

时间:2014-09-25 19:09:44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3月19日,赖斯在日本上智大学的演讲形同一篇美日涉台声明的解说词,她说:“中国的崛起是全球政治的新要素。尽管美国将中国视为伙伴,并希望中国日益繁荣,但

  3月19日,赖斯在日本上智大学的演讲形同一篇美日涉台声明的解说词,她说:“中国的崛起是全球政治的新要素。尽管美国将中国视为伙伴,并希望中国日益繁荣,但中国的政治走向并不清晰,为保证美国在亚洲战略的一贯性,美国必须增强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的联系。”

  半个世纪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充斥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声音:一个沉稳理智地喊“保持接触”;一个喧嚣杂乱地叫“遏制中国”。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两个声音逐渐合流形成了第三个声音———“接触+扼制”。这一声音或许是“理性”的,但却充满城府和权谋:

  目前中国处于非敌非友、可敌可友的不确定状态,未来两国间合作与冲突并存、危机与转机相伴,因此美国新的对华政策既不单纯接触也不能单纯扼制,而采取明里接触和暗里扼制的双重手法,胡萝卜和大棒并举。

  这种声音目前已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在白纸黑字的兰德报告里,在字斟句酌的美日涉台声明中,在令人刺耳的白宫对反分裂法的臆测中……第三个声音日渐高调,而在这样的声音中,台湾的身影也越发清晰。

  台湾关注美国脸色

  快速发展的中国必须尽可能防止因台湾问题被迫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作出选择。《反分裂国家法》,或许是中国的未雨绸缪。它力图通过压缩渐进式“台独”的空间,扩展两岸交流的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

  的确,由于这部法律清晰界定了对台政策的底线,因此也势必激起岛内“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民进党会选在在《反分裂国家法》出台近两周后,才发动游行?这显然并不利于民进党在第一时间煽动民众,因为两周时间足以让许多台湾人对《反分裂国家法》冰释误解和回归理性。

  原来,民进党高层认为必须用一段时间来观察国际社会特别是美日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从而决定陈水扁是否全程参加游行,以及陈水扁的演讲内容,以免弄巧成拙再被国际社会视为“麻烦制造者”。

  最为“台独”势力看重的当然是美国。因此,陈水扁决定等到3月21日赖斯访华结束之后再明确下一步的动作,台当局最关切的是美国总统布什、国务卿赖斯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这三人的言行将成为美国对台政策的风向标。

  于是,从3月上旬开始,大批台湾驻美记者就已经开始“围剿”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因为拉氏素来直率,少用圆熟的外交语言,并且被视为对华强硬派。他早在2001年接掌国防部长之始就宣称:

  “中国是美国潜在的敌人,为了应付未来可能爆发的台海危机,美国的军事重点将由欧洲向亚州转移。”

  台湾当政者和记者当然想知道,拉氏对《反分裂国家法》会作出一番怎样的表态。一次拉氏在结束国会军事委员会听证后,台湾媒体两度追问他对《反分裂国家法》的看法,没想到这位国防部长此次却打起了“太极拳”:

  “我没有看到这个法,也没有人向我汇报,恐怕无法对此发表任何看法。”

  然后,拉氏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突出台湾记者的“十面埋伏”。

  其实就在两天前,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已经表示对中国政府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感到不安,美军会考虑调整在东亚地区的兵力部署,包括在西太平洋海域长期派遣一支航空母舰作战群,以应付东亚地区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

  据分析,拉氏有望在今年访问中国,在美国期望恢复“六方会谈”和两军建设性关系的背景下,拉氏对《反分裂国家法》的低调,是希望为未来的访华营造良好气氛。

  同样,美国政界应答《反分裂国家法》也和军界一样,形成分工默契,即访华的高层官员在应答时措辞克制和谨慎,挑衅的话则由国务院和国防部助卿层级以下的人去说。

  如此次赖斯访华,对《反分裂国家法》声称“no good”的同时,一再重申美国希望看到一个自信、强大的中国,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只是主管亚太事务的副助卿薛瑞福被台视记者追问时,才称“这项立法是错误的”。

  至于布什本人则一直在媒体面前保持沉默,这和布什曾公开指责陈水扁是“麻烦制造者”形成鲜明对比,台湾当局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

  纸上的“统独战”

  总的来说,美国此次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反对声音,更像是一种温和的“例行外交辞令”,赖斯如期来访就说明美国实际上默认中国有权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就连大批台湾驻美记者也发现,白宫发言人鲍彻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每一次评价,都不是主动发表声明,而是在媒体发问后才被动表达的。鲍彻同时也针对台湾“3.26”游行,重申希望避免过激反应升高紧张气氛。

  甚至连鲍彻对《反分裂国家法》使用的英文词句也是新华社的用语“anti-secession law”,而非台湾“陆委会”翻译的“anti-separation”。

  “secession”是一个很能让美国人触景生情的词。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提到南方分裂运动,其用语即是secession,含有分裂、叛国的意思。而台“陆委会”选择的“separation”虽然同样具有分裂的意思,却意指一个国家分裂为两国,“两国论”潜台词隐隐。“anti-secession law”虽然未必一定会让美国人联想起南北战争,进而产生“知君命不偶,同病又同忧”的感慨,但鲍彻和世界各国的外交发言人一样选“secession”弃“separation”,却不能不说是默认《反分裂国家法》的潜台词。

  从美国政界和军界此次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反应,已可以清楚感觉到“接触+扼制”政策的身影。一方面,在《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后,美国务卿依然如期访华,国防部长回避评论,总统三缄其口,这样就可以保持中美在最高层的良性互动,确保美国在朝核、反恐等问题上和中国保持接触与合作;另一方面,为了扼制中国大陆,美国又不想丢开台湾这颗棋子,为了安抚惊恐不安的台湾当局,他们又必须摆出干涉的面目,让低一级的军政官员出面对《反分裂国家法》说三道四,从而为台湾当局撑腰———可谓用心良苦。

  白纸黑字的“接触+扼制”

  在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一份题为《美国与崛起的中国:战略与军事影响》的专项研究报告中,这种“接触+扼制”政策早已成为放在美国高官案头和枕边的白纸黑字。这份报告的主要起草者为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帮办蔡迈。哈利勒扎德,他在这份报告中写道:

  “鉴于中国未来是敌是友难以预料,美国应选择一种超越两种战略(单纯接触和单纯扼制)的第三条道路,即‘接触+扼制’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一如既往地吸纳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同时准备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具体方针是——

  1.继续奉行接触政策,美国应与中国保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寻求加强军队与军队之间的交流,强调互惠原则。

  2.避免任何直接帮助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事,尤其是尖端武器和技术,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强出口控制。

  解读这份兰德报告,我们警觉:在最坏的情况下美国可能诱发两岸冲突,即使毁了台湾也要遏制中国大陆的和平发展。

  从这份报告中,人们也许就不难明白美国为何如此坚决地阻止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从这份兰德报告,也清晰地折射出美日涉台声明的潜台词。

  在中国审议《反分裂国家法》前夕,美国和日本首次宣布把台湾问题列入日美安保的涵盖范围,这次日美发表的联合声明有三项直接提及中国军力和台海问题,它包括:欢迎中国在地区及全球扮演负责任及建设性的角色;鼓励两岸透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海问题;鼓励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等。

  在这三项声明中“接触+扼制”政策依然清晰可见。究其原因,中国的发展势头以及近期的东亚局势让日本倍感“威胁”,害怕在东亚日益边缘化。而忙于收拾伊拉克残局的美国对台海也未免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当前台海局势危险性的美国把日本推到台前,支持日本重整军备,充当干预台海的“同路人”,以共同扼制中国。同时,在朝核问题等事务中日本也需与中国合作,因而对中国“接触+扼制”也将在一定时间内成为日本对华政策的主流声音。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zflw/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