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努力提升民生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时间:2014-09-25 19:10:19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摘要:民生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充分调动民生工作的积极性,把握其科学内涵与运作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制度和长效机制,是确保民生工作取得成效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摘要:民生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充分调动民生工作的积极性,把握其科学内涵与运作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制度和长效机制,是确保民生工作取得成效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执政理念制度建设民生工作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领会民生的基本内涵与状况、全面落实民生工作的重大举措,切实提高民生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一、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广大人民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新时期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就是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公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过好日子(富裕),大家一起过好日子(共同富裕),大家一起努力过好日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发展就是人民生存、生活状况的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实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民生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三项基本要求的根本依据,是统筹兼顾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生保,民心顺,则和谐生。关注和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每一项都关涉到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课题。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第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面临经济危机之际,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是保增长、促发展的强大引擎。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进入3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困难的时候,伤害最深的是普通群众。因此,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为应对危机,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政策,在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中,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占政府投入的50%以上,起到了化危为机的良好作用。
  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主动性性、紧迫性和积极性。
  二、准确领会民生的基本内涵与状况,增强工作的科学性
  1.民生的内涵与特征。
  民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指的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包括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民生与政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政治生活作为人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以民生为基础,为民生所驱动,予民生以影响,一切进步的政党和社会力量皆以民生的改善为旨归。民生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内涵,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的民众有独特的民生诉求,而每个时代的执政党和政府又面临着不同的民生问题。民生还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存在,民生问题就不会消失,民生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
  民生问题包括关系到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生存性民生问题;事关群众安全感,涉及食品药品、生产、消防与治安等各类安全的安全性民生问题;能够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满足群众更高层次发展需要的各项社会事业和生态质量、人居环境的发展性民生问题。当前,我国带有广泛性、急迫性的民生问题主要是指以下六大个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社保是民生之依。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是民生之急。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稳定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2.我国的民生状况。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153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由原来的农业和农民大国逐步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国,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城市化水平达到45.7%。人口结构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我国人口结构类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到目前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人口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反贫困取得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487万。中国也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49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0061万人,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为8.3亿,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超过12亿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27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486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0860万人。全年共有2347.7万城市居民和4759.3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低保资金806.5亿元。全国27个省区320个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的试点方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并开始发放基础养老金。[1]
  我国在民生工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概括为:中小企业处境困难,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收入差距问题依然突出,扩大内需面临困境;部分企业劳动关系紧张,劳动争议处于多发状态;群体性事件影响广泛,环境欠账引发的事件增多;经济犯罪频发,非法传销活动猖獗;国家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国外敌对势力煽动分裂活动加剧。[2]此外,确保股票和房产市场健康发展、防止物价过快增长、杜绝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侵权行为、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犯罪、净化网络与电视传媒、惩治腐败、改革户籍制度、改善农民工城市生活境遇、农村留妇女守儿童和老人的人文关怀和选人用人制度的公开公正与公平等等,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只有准确地把握民生的内涵、特征和我国民生的基本状况,才能把握民生工作的规律性,提高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全面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提升工作的创造性
  民生工作是一个十分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举全社会之力,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牢固树立一个正确的执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党最大的政治。加大对党的民生理念与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疏通民意表达和民情观测渠道,及时掌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民生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民生的改善是最好的政绩,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之中,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调动广大干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性,增强主动性。
  2.强化四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措施。做好民生工作,基础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发展产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继续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落实政策帮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办法,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减轻湖区农民负担工作。深化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社会两极分化。鼓励创业引导城乡居民自主增加收入。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建立扶持创业的服务体系,加大扶植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确保机会均等,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创业的权利,形成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增强全民创业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3.认真解决当前突出的八大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既要考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精力和财力办好大事,又要考虑群众的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果断快捷地解决群众目前的实际困难。妥善安排农村特困群众生活。重点安排好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倒房户、残疾人等特困对象和重灾地区、边远高寒山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难问题。优先资助移民无房户和因灾造成无自救能力的全倒户、农村低保户、特困户、五保户及重点优抚对象中的无房或严重危房户新建、改造住房。落实城市困难群体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城市灾民、孤老孤儿、残疾人、智障人、重症病人、特困户基本生活。关注并做好城市流浪未成年人和危重病人、精神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服务项目价格的监管,严格控制提价措施出台,对城乡低保户给予价格补贴,提高对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学生的临时生活补贴。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切实搞好重大疫病防治知识宣传,认真落实免费防治措施。确保饮水、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城市水源综合治理,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行为。抓紧治理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污染。加大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继续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4.着力推进九大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将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住房有效供给,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城镇拆迁安置补偿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和城镇拆迁居民的生产生活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在人类社会,民生问题的存在是普遍的,民生工作的地位是显要的,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民生问题的内容又是具体的,民生工作的方法与措施是多元的。因此,我们要把中央的精神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给合起来,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培林•民生为先[N]光明日报,2009年9月22日;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介绍2009年工作进展情况,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民政部发布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门户网站
  [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zflw/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