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探析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

时间:2014-09-25 20:43:39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绩是旅游业发展成果的体现。如图1所示,安徽相对于江苏、浙江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绩是旅游业发展成果的体现。如图1所示,安徽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旅游资源优势较明显。但正如图2所描述的那样,安徽在星级饭店和国际社拥有量方面,离长三角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关键词:产业转移,旅游业,转型升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在这三次浪潮中转移地、承接地从美国向日本,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次进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剧进行。产业转移是指特定形式的产业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产业中的企业等主体将生产形式整体或部分从原产地迁移到其他区位进行生产活动[1]。产业转移不仅是发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也是发展中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2]。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外向型产业发展战略,我国迅速跻身于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地位[3]。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地位的逐步提升,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是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安徽开始着手推进皖江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颁布,掀起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安徽东邻江苏和浙江、北接山东、西邻河南和湖北、南接江西,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尤其是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优势区位,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建设,承接长三角地区旅游业产业转移提供了先天优势。

  1 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比较。

  1.1 旅游资源比较。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本源和依托[4],提高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将会带动旅游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从而促使旅游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级景区数量作为衡量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由图1可见,安徽A级景区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达到350处,其次为江苏、浙江,上海A级景区仅有50处。就4A级景区而言,江苏在100处以上,居第一位,其次为安徽、浙江,上海仅有25处,数量最少;就5A级景区上,江苏11处、安徽5处、浙江3处、上海2处。总体而言,江苏、安徽的旅游资源较丰富、级别较高,如江苏有拙政园、周庄古镇、同里景区、环秀山庄4处世界遗产,安徽有黄山、西递、宏村3处世界遗产。

  1.2 旅游企业比较。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5]。大型知名旅游企业一般采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决策制、总经理和高层管理人员聘任制、经营成本核算制等,未来旅游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饭店和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的正常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图2可见,浙江星的级饭店和旅行社数量在4省市中均居第一;而在四星级和五星级数量上,江苏遥遥领先,其四星级接近200家、五星级在50家以上。而安徽五星级饭店数量只有10家,四星级有82家,总共92家,在4省市中最低;国内社870家、国际社20家,总共890家,为4省市最低。 1.3 旅游业经营状况比较。

  2005—2009年,安徽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2.14%、31.49%,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2%、27.2%,但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其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都较低(表1)。从入境旅游来看,安徽旅游外汇收入仅占江苏的14.1%、浙江的17.6%、上海的11.9%,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仅占江苏的28%、浙江的27.4%、上海的29.3%。从国内旅游来看,安徽旅游收入仅为浙江的35.6%、江苏的25%,接待人次仅为浙江的50.3%、江苏的41.3%,安徽与上海接待人次相差不多,但旅游收入仅占上海的45.1%。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和2010年4省市的《旅游统计年鉴》。

  2 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

  相对于安徽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言,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旅游经营业绩较落后。由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旅游业业绩构成的一部分,因此旅游企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发展状况的差异(表1)。安徽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同时承接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等。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区域内旅游企业呈现出资本、管理、服务不断向安徽输出的趋势,安徽省要在这一大背景下,抓住机会承接这些企业的产业转移,利用消费溢出、市场溢出、资本溢出和品牌溢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技术实力,改善旅游业发展薄弱环节。

  3 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3.1 区域粘性存在,产业转移受到制约随着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世界着名旅游城市而努力。江、浙、沪地区的旅游企业由于所处环境较为优越,拥有良好的客源及旅游基础设施,相比较安徽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而言,来皖投资成本较大。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综合性旅游企业很难向安徽地区扩散或转移[6]。

  3.2 配套企业实力较弱,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目前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的整体转移,而安徽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总体不强,综合性旅游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由此带来的企业负担抵消了来皖投资所获得的景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阻碍了龙头企业的进入,加大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

  3.3 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困难一般说来,进行产业转移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强,产品研发技术、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对潜在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很容易争夺省内旅游企业在客源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尤其是那些技术较落后、经营效率较低的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那些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的旅游企业将很难生存。

  4 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7]。如上所述,安徽与长三角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借力发展安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出路。因此,要贯彻实施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切实落实《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融入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4.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旅游企业产业转移。

  通过图1中对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发现,安徽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与上海市相比,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就旅游产品而言,安徽省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资源富集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其中黄山、齐云山、牯牛降、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游客云集吸引了大量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的关注,提高了他们参与景区内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调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业的转移。

  4.2 改善旅游薄弱环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到2015年,安徽省计划实现旅游星级饭店650家、旅行社1100家、A级旅游景区50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50家的发展目标,届时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合肥、黄山机场等扩容升级,交通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同时,高水平旅游产业园区的打造,有助于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的整体提升。

  4.3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在各地基础设施和专项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竞争,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安徽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通过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建设等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要加快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推动安徽省旅游智库建设,指导旅游科学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能为安徽省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如对长期举办的技能大赛而言,高级厨师、调酒师、优秀导游的参与,既能加大比赛的挑战性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又能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4.4 注重承接内容,控制承接水平和数量。

  一般说来,转移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本素质较高、发展理念较为先进、经营决策较注重长远发展,这对承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集约型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安徽省而言,《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大主题旅游功能区”建设正是集约型发展理念的体现。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十大主题展开,针对主题举办大型旅游活动,以活动带动项目发展,以项目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着名旅游企业加入,实现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旅游企业的引进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引进的技术也并非越先进越好。一是产业转移成本随转移数量的增大而以较快速度上升;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的限制,产业转移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大;三是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水平过高容易导致技术断层和转移成本快速上升,转移效应得不到发挥。因此,安徽省要根据旅游业自身情况对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进行有力把控,达到转移效应最大化[8]。

  参考文献:

  [1]郭元日希,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33-37.

  [2]王智新,梁翠,杜涛。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 望,2009,(5)∶50-53.

  [3]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4]黄远水,赵黎明。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J].旅游学刊,2005,(5)∶62-66.

  [5]郝明丽。加速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之我见[J].东方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2011,(3)∶147.

  [6]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0,(4)∶24-27.

  [7]张琴。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47-50.

  [8]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4)∶24-26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jlw/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