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浅谈高校财务风险

时间:2014-09-25 20:44:02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进入大规模扩张阶段。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促使高校负债发展成为必然。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因此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同时相应带来了较以往更大的挑战与风险。在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筹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进入大规模扩张阶段。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促使高校负债发展成为必然。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因此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同时相应带来了较以往更大的挑战与风险。在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筹资、投资、积极探索产业化办学和扩大办学规模的新形势下,高校的各类风险已经开始凸现,而跟财务有关的风险更加明显。本文对高校负债发展引起财务风险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提出化解偿债风险的若干控制策略,以求实现高校“负债—发展—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控制措施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层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原有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被彻底打破。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已超过办学经费的增长,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急剧凸显,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扩张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事业发展与经费供给的矛盾,负债办学、利用银行的信贷资金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预测,目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 已有不少高校正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一、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背景

  (一)国家宏观政策对高校负债有决定性作用,形成政策性风险

  为了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运用金融现代手段,融通教育经费资金”。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高校政策性扩招,使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通过“办学条件评估”规定,高校学生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下达远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招生计划”等方式,诱导和迫使学校扩建。然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各个高校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引入信贷资金成为必然趋势。巨额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的“量入为主,收入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可巨额负债意味着巨额的“连本带利”,一旦偿债风险凸显,政府面对全国如此巨额的信贷资金,国家财政不可能将其全部“消化”解决。

  (二)国家尚未出台规范高校与银行贷款行为的法律关系制度,造成法规性风险

  《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校的法人地位,出资人与法人的关系成为两个不同财产独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高校法人财产的确立,界定了高校作为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区域,从而也就确定了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实现了高校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统一。高效作为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可以自主筹措办学资金,当然要对其负债承担全部的经济责任。然而目前没有一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负债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详细的规范。

  (三)高校的特殊性质成为受银行业欢迎的债务人,而大学的巨额债务可能最终成为国有银行新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银行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高校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取得急需建设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们发现银行出于政府承担风险的预期造成“垒大户”的现象。对于一个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校办产业等收入只够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开支的非名牌高校结余是很少的。在此情况下,如果负债超过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学校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在目前贴息政策下,虽然资金成本较低但贷款到期之后,需要“贷新还旧”形成负债积累,若“贷新还旧”不能继续下去时,则必然造成学校财务危机,从而使高校走上20世纪80年代国企老路。

  (四)扩容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促使高校不能及时对负债的财务因素进行科学的论证、评估,形成高校内部管理性风险

  全国高校规模普遍剧增,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高校急需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指出:“中国高校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做什么都是一个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都用银行贷款来解决燃眉之急。在经济责任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时,各个高校在进行举债时大有“为公不负责,为私谁负债”的劲头,表现为贷款规模的随意性;没有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益;对偿债风险认识不足;负债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对于负债经营风险的大小,何时真正完成本金归还以及规模的安全合理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分析。只是注意到什么时候信贷资金到位,不太注意贷款分期上的把握,对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和投资效益盲目乐观,单凭主观意愿而不顾客观实际。

  (五)偿还期内贷款本利和的巨大开支必然引起日常支出结构的变换,容易导致人心不稳造成人才流失,教学和科研质量下降的经营性风险

  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高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费用的10%时,该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在贷款的偿还期里学校各项收入持续稳定的情况下,要支付大额的本金和利息必然会引起人员和公用经费的相对缩减。各个高校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吸纳,出现了对教师资源的争夺。高校的规模和师资成正比例关系,高校如果不能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刚性的平稳或增长,面对人才竞争的压力会造成人才流失和办学质量下降的危险。高校师资是决定办学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弱小院校和偏僻地区院校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投入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和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使负债高校的经营性风险进一步增大。

  二、降低高校筹资风险的措施

  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的发挥高校财务管理的筹资协调职能,确保在谨慎的原则下以最低的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满足高校发展的办学资金,显然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世界各国高教经费筹借机制呈现出某些趋同现象,即以公共财政资金(政府性投入)为基础和主体,各类非公共资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结构日益显现。我国可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经费筹借的有用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的解决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筹资不足以及筹资风险等问题,实现高校的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1)筹资渠道规范化,争取社会力量捐资。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被写入199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这是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要求高校财务工作从注重“理财”转变为注重“生财”。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和学生父母资源,成立校友会和父母教育后援会,利用其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为高校筹资牵线搭桥,或者直接通过捐赠,合作建设等方式向高校投资。对学校来说,分布于社会各界的校友们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是学校非常珍贵的资源宝库。日本、美国的高校均成立了校友会,社会捐赠中大部分来自于校友的捐赠。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制度上鼓励企业向高校捐赠,制定对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实施优惠政策的具体办法,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对高校捐赠。企业或者个人可以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同时企业或个人在高校捐资建设的建筑物(如研发中心)等可以其名冠名。

  (2)高校后勤社会化,利用服务资源筹资。通过进一步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步伐,合理、充分利用学校的服务设施等资源,在保证本师生住宿、生活等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将暂时闲置的服务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服务等方式进行多种经营,以增加收入。

  (3)财务决策科学化,向银行适度融资。向银行贷款可以解决高校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可以改善基础建设、教学条件,大大缓解高校办学压力等,因此高校因发展需要可以向银行贷款筹资,但高校毕竟跟企业不同,负债难以形成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应该慎重对待。学校向银行举债一般都是长期的,由于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诸多,因此贷款举债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正确预测学校发展所需资金,坚持数额适度、满足需要、注重效益的原则筹集到高校发展所需资金,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大力举债融资,尽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周,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妾波克,徐蓉. 金融全球化与风险防范[J].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唐景莉. 高校如何防范投资风险和债务风险—访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陈伟光[N]. 中国教育报,2005—07—08(1)

  作者简介:高娃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发表在《新作文》2009年第1期上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jlw/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