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投稿邮箱: 941198995@qq.com

论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1-06-01 21:13:08 阅读量:0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摘 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美术教育的作用意义深远,其有益于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全面发展 智力 情感 人格 和谐 美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目的都

  
  
  摘 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美术教育的作用意义深远,其有益于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全面发展 智力 情感 人格 和谐
  
  美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目的都是作用于人和社会,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如同复杂的社会生活一样,美术教育也是多层面的。大体上它的作用可分为两大方面:第一,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感知发展、素质培养、情感升华、创造力提升都得到充分实现;第二,能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完美统一,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美术教育与智力开发

  
  现代脑健康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具有复杂结构的大脑具有复杂的思维模式。左脑善于分析、抽象、计算,是处理语言、数字、记忆等的思维中枢。右脑善于感受、想象、虚拟,是进行知觉、形象、发散的思维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功能,是非语言的、综合的、创造活动的中心。大脑两半球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通过合理训练可以均衡发展。脑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复杂,其协作起来工作效率就越高,人的思维就越敏捷。
  
  以往的教育往往侧重于左脑的锻炼,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偏重于记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 而对于分数的过分追求往往使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对右脑潜能的抑制不利于左脑的开发,这显然不利于智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对学生右脑的开发则更需要借助美术教育来完成。美术课上,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表现、制作、创作等技能训练,这也是对学生手、脑、眼的协调训练。学生借助感官材料在观察、思考、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无穷的想象力,这对其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美术创作从形象思维开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自觉用到各门学科的知识,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美术活动,同样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部宋朝的可视形象的百科全书,美术欣赏课上对于名作的鉴赏,不但让学生获得了美术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起到使其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作用。
  

  二、美术教育与感受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智力教育是一方面,敏锐的感受能力是另一方面。丰富的美术活动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借助各个感官感受世界的过程。如,要识别苹果,人们就要运用触觉、味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才能正确判断其重量、味道、颜色、形状等。不断地、有意识地训练感受能力,就为获取丰富知识奠定了基础。一个人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是基于对生活的经验积累,善于通过自己的
  
  五官感受世界,然后总结、整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美术教育能有效调动人的感觉器官的积极性,对一幅名画的欣赏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享受,创作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育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21 世纪被称为“读图时代”,信息的传播正在发生着从抽象的文字到图像具体再现的变化,视觉文化的诞生,如影视、摄影、广告、电子图书等,一切与视觉有关的形式,也对美术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感受能力和读图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感受、解读、理解图像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人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掌握。在国际活动中,图示的作用也愈发凸显,这就要求人们高速度、高效率地感受、理解、领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交往与生活的需要。当然,这也促使现代人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感受能力。
  

  三、美术教育与人格培养

  
  “画如其人”,美术作品就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国画大师常常教育他们的子弟要“为人第一、为学第二、为艺第三”,作品的高低首先是人格的高低,然后才是技艺的高低。任何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都是表现画家思想、情操、人格的手段,美术家的杰作实质上正是其自身人格的完善。面对一幅高品位的作品,就好像在同一个高尚的人交流,受到他的感染和熏陶。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情感得以升华,人格得以提升。
  
  教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真正优秀的美术作品,什么是糟粕、腐蚀人类灵魂的垃圾。如今,社会进入了互联信息时代,大量的文化艺术垃圾、毒素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侵蚀着这些纯洁的心灵。这就更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正面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欣赏到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认识,升华思想感情。
  
  学生在学习绘画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得以表达、释放。美术作品自古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远古图腾、壁画、神像等被当时的人们当作祛病除邪、保佑平安吉祥的护身符。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之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早就指出“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现代治疗心理疾病的过程中, 绘画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它能让患者的潜意识通过绘画得以表达,让心理医生从中看出患者的症结所在。现代保健学对许多90 岁以上高龄画家的研究证实,从事美术活动对人的长寿非常有益,它能消除精神上的不良体验,使人获得身心健康和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最终造就高尚的人格。
  
  现代美术教育过程中,丰富多彩、自由活泼的美术活动,无
  
  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美术教育在人的创造力培养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现代机械技术的高度发展,国际间经济的激烈竞争,迫使社会强调人的创造性,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和一般的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再像以往那样举足轻重, 人才资源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重视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西方经济的发展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是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发掘青少年的潜能”,这个观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美术教学过程是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最为活跃,最受锻炼,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鼓励和培养,必然会使其形成创造意识,这种意识在形成思维定式后, 会自动渗透和泛化到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五、美术教育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是人类探索、追求的永恒主题。人生成于自然,决定了人必然从属于自然,人类是天地孕育出的精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远古时代对自然的敬畏演变为对自然肆意的掠夺,科学技术成了一把“双刃剑”,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创造出新的生态文化。从生存的角度思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美术教育所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情感,启示人们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美化环境的实践活动,自然环境成为人的欣赏对象,审美情感使
  
  生存环境艺术化。艺术既培养了人的整体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形式感,使人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又能使人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利用、改造、优化自然,使自然环境艺术化。
  
  人类尊重、热爱、亲近自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也是为了维护人类心理的平衡。人类几千年的顽强拼搏,与其说是在改造自然,不如说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然。爱美是人的天性,和谐之美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以积极的方式影响生活,保护、美化环境,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艺术可以提升生活品质,丰富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社会环境的艺术化,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实践证明,缺少美育可能导致迂腐僵化,使人缺乏创造性、情感和活力。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造就健康、协调、美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族振兴的后劲,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美德。

本文链接:https://www.133lw.com/lunwen/jylw/9739.html